1993年,叶培建任中国资源二号卫星有效载荷副总师,开始了他领导卫星研制工程的历史。1996年,他担任了中国资源二号卫星的总师兼总指挥。中国资源二号卫星属传输型对地观测卫星,在中国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发展中有其广泛的作用。这颗卫星的技术起点高、研制难度大。用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马兴瑞副总经理的话说,在中国已有的卫星中,这颗星是“最大最重的星,具有最高的分辨率,最快的传输速率,最高的姿态精度,最大的存储量”。他凭着扎实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不耻下问的精神,很短时间就进入了状态。从此以后,在两院院士闵桂荣的带领下,他们开创了好几个第一。
作为两总的叶培建,对队伍的管理以严格著称,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说话办事从来都是直来直去。每天他总是提前半小时到办公室,把一天的工作按顺序列出;每逢节假日,他总是要到试验现场转一转,2000年的五一节,七天假,他和试验队一起加了五天班。他注重队伍的精神状态,在试验队里开展了“温暖工程”。队员的个人需求,他都要尽力而为,为他们排忧解难。
在靶场,他创造性地执行五院徐福祥院长关于型号研制的两个令,制定了一系列规定。为了强化“电测”这一关键工序,他编成“十好歌”在队员中广为传诵: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的盛大活动中,叶培建、吴文俊、南仁东、顾方舟、程开甲等5位科学高峰的勤奋攀登者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这个朴实而崇高的称号一方面折射出他们在探索新知的道路上奋勇拼搏的精神和取得的突出成就,另一方面诠释了他们科学为民的浓郁家国情怀。让我们一起聆听他们精彩的科学故事,领略他们非凡的科学人生。
叶培建:志在九天 畅游星海
“那天,您用两个皮球,为我们讲解地球、月球的自转公转关系;您用一把雨伞演示太空中的飞行器天线接收信号的原理……”
这是浙江杭州一所学校的学生日前写给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空间科学与深空探测首席科学家叶培建的一封贺信,祝贺他荣获“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两年前的5月,学生们在“与院士爷爷见面会”上,聆听了叶培建讲述的中国航天科学课。
1945年1月,叶培建出生于江苏泰兴。他从小就按父亲读书报国的教诲,刻苦钻研,努力进取。1962年,他考取了浙江大学无线电系。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航天部卫星总装厂,从此与航空航天有了不解之缘。1978年,改革开放拉开帷幕,叶培建很快走出国门,赴瑞士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他立即归来报效祖国,历任嫦娥一号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嫦娥三号探测器系统首席科学家,嫦娥二号、嫦娥四号、嫦娥五号试验器总指挥、总设计师顾问,在各号嫦娥方案的选择和确定、关键技术攻关、大型试验策划与验证、嫦娥四号首次实现月背软着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0年9月1日,“中国资源二号”卫星的首发星顺利升空。叶培建在从发射基地乘车赶往机场并转往指挥控制中心的路上,获知卫星运行过程出现意外情况,他的心一下子紧张起来,这是他挂帅研制的第一颗卫星,难道刚上天就出问题了?面对突发状况,叶培建很快冷静下来,沉着寻找原因并断然处置,卫星随即迅速调整姿态,恢复正常。最终,这颗卫星在太空里遨游了4年零3个月,实际寿命超过原先设计寿命一倍多,成为当时中国寿命最长的传输型对地遥感卫星。
叶培建是中国卫星事业的功臣,他的名字更多的与月球和中国“嫦娥工程”联系在一起。很多人记得这一幕: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稳步降落在月球背面的冯·卡门撞击坑。成功落月的那一刻,叶培建走向掩面而泣的嫦娥四号项目执行总监张熇,紧紧握住她的手,表示热烈祝贺和热情鼓励。作为领衔参与“嫦娥工程”的老一代航天人,叶培建当然理解中国航天新生代担纲大任取得重大胜利时的激动心情。
2007年10月,叶培建亲身感受过类似的欣喜与激动。彼时,嫦娥一号成功实现绕月探测,中国航天事业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飞行之后又实现了一次重大突破。叶培建兼任嫦娥一号卫星系统总指挥和总设计师深谙成功背后的艰辛和付出,作为国际航天的后来者,中国航天每迈出的一步都是辛勤攀登的结果。随后叶培建领衔参与实施的嫦娥二号、嫦娥三号任务连战连捷,中国月球探测成就赢得全球赞誉。
叶培建
叶培建(1945年— ),中国航天器研制的学科带头人之一,也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CAE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主要从事卫星总体设计和信息处理研究工作。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