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文

白一骢就属于后者。

“我们基本上从大四开始就面向社会了,一部20集左右的电视剧,大编剧能拿到一两万元,我们拿到那种外包、转包的活儿,一部剧也就拿不到5000元。”他说,“几个同学谁有活了就在一块儿做,好的情况下可能一俩月能接到一个活儿,不好的情况下断档五六个月也挺正常的。有的同学断档一年多以后就转行了,干不下去了。”

2000年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毕业后,白一骢也和大多数导演系刚毕业的年轻人一样,跟着导演拍了一段时间的戏,但是自己的想法没有任何可以施展的可能,要完全按照别人的思路去执行,在现场找不到位置的感觉让他觉得很痛苦。

“我们跟同学开玩笑时经常会以演员举例,说当年他们出道的时候流行‘大叔’,等到他们终于熬成‘大叔’,开始流行‘小鲜肉’了。其实我们那个时候也是这样。当时网络不发达,不像现在可以从短视频、微电影开始拍,给年轻人的空间没那么多。”他说道。

那时,导演系学生毕业之后,大多数情况下只有三种选择:

第一种是去剧组做副导演,跟着导演熬个若干年,也许能熬出一个机会来。

另外一个选择就是去做演员。导演系确实出了很多好演员,比如张鲁一、汤唯、张静初等。

再有一种,就是去做编剧。白一骢直言,“编剧相对独立一些,而且成本较低。做别的都需要生活成本,编剧在家里写就行了。所以后来我选择做剧本,作为一种谋生手段。”

职业编剧 & 商业编剧

从作品的影响力和商业号召力角度来讲,编剧的梯度大致可以分为从一线到四线以及“枪手”。

从职业化和专业化程度,编剧又可以分为职业编剧、专业编剧和业余编剧。职业编剧与专业编剧的区别在于:职业编剧指专门以写剧本为生的编剧,专业编剧则指受雇于剧团、电影厂等体制内文化机构的编剧。

1997年,也就是汪海林毕业那年前后,赶上了编剧职业化的浪潮。

“从我们那届毕业生开始,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不再包分配了。以前我们对口的单位就是话剧团、文化馆、文化局等文化机构。由于我们是为剧团培养的,所以最对口的单位是剧团。但不管多大的剧团,专业编剧只要两三个就够了。从那个时候开始,出现了职业编剧。”

他细数了一下,除了自己以外,第一批职业化的编剧有唐大年、闫刚、邱怀阳、张挺、申捷、高大庸、王力扶、高璇、任宝茹等,“当时史航、束焕在中央戏剧学院有教职,兰晓龙去了北京战友话剧团,薛晓路分到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林黎胜、姜伟、曹保平也在学校有教职。主力军就是这一波。”


白一骢 可能工作过的组织/机构/部门/团队:


白一骢 可能工作过的同事:

粤ICP备17091748号-3 剧本杀复盘 剧本杀复盘 红酒 ChatGPT
传奇私服 阿斗复盘 邰谇是 剧本杀《达芬奇》复盘解析 mn你住在讶我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