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轮沿着甬江主航道行进,到达约定好的地点后,船长将船首调整至朝宁波鄞县方向。拉响了汽笛,点燃炸药引线,随后同几名船员匆匆搭小艇逃离。不一会儿,江面上响起沉闷的爆炸声,船体受到冲击后猛烈晃动,随后火光冲天,浓烟滚滚升起,在厚重的黑暗包围下,货轮沉入江底。
这艘船的主人是宁波船王陈顺通,名字叫做“太平轮”。自杀式沉船是局势所迫,也是义无反顾。沉船三天前,日军对镇海一带进行了三天三夜的轰炸。箭在弦上,形势紧迫,为了拖延日军登陆,27日国民政府紧急发电,要求“太平轮”立即驶向甬江主航道,沉船阻拦日军舰队。
陈顺通对太平轮做了最后的嘱托,“沉船时必须挂好国旗,务必将船首指向我的家乡。”而在太平轮自沉甬江航道之前,他船队里的“源长轮”已经在1937年江阴保卫战中自沉长江,作为防御的阻塞工事。这种活生生用一道“肉身”叠起的防御工事,昂贵悲壮却又无可奈何。
航运业的属性,自带政治二字。在战争年代,船队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交战双发激烈争夺的对象,甚至不惜自沉也要避免落于敌手。陈顺通旗下共有四艘巨轮,两艘被日军扣押,两艘则捐躯阻敌。太平轮沉江后,陈顺通手上再无可用之船,1949年他抱憾而终,一代船王谢幕。
同样在1949年,另外一艘名叫“太平轮”的客轮,在漆黑的宁波舟山海域撞船沉没,船上932人罹难,蔡康永的父亲蔡天铎就是该船的股东之一,这次海难后来被吴宇森拍成电影。两艘太平轮的悲惨命运,似乎给了民国时代的中国航运业某种暗示:家国飘零之下,何来繁荣太平?
陈顺通的生平,是民国航运的命运缩影,也是宁波商帮的精神写照。
宁波,这个地处东海之滨的港口城市,自古以来就与海密不可分。宁波二字,便取自“海定则波宁”之义。明清时倭寇不断,抗战时饱经战火,看惯了海上的大风大浪的宁波人,骨子里就带着一种冒险的精神。宁波镇海人邵逸夫曾说过:“宁波人从小就立志做大事,而这大事就是经商。”
对靠海吃海的宁波人来说,航运是经商的必然选择。从虞洽卿、陈顺通,到董浩云、包玉刚,这个地方走出了一代代船王,不论是闯荡上海滩一战成名的船界元老,还是转战香港创业褴褛的航运新贵,命运始终在时代洪流和行业周期中激荡。船王的故事,是个人奋斗史,也是民族航运史。
当一艘船沉入海底,当一面帆徐徐升起。中国航运的历史被战争打断了,但船王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