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汝献
胡汝献(1928年9月27日—2009年1月31日),男,汉族,四川遂宁人,中国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194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54年至今任教于...
人物生平
胡汝献生于1928年9月。194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54年至今任教于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历任机械系冶金机械教研室主任、机械系副主任、研究生院副院长。现任机械工程学院教授,为中国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三、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金属学会冶金设备学会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设计学会管委会委员;中国金属学会《钢铁》杂志编委。
人物成就
教学方面
曾讲授“炼钢机械”、“轧钢机械”、“有限元法”、“板形控制理论”等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主编全国高校通用教材“炼钢设备”(中国工业出版社)。已培养博士生和硕士生数十名。
科研方面
长期从事冶金机械力学、强度分析和重大冶金设备运行性能研究。针对武钢、宝钢、攀钢、鞍钢等大型钢铁企业由国外引进的大型冷、热宽带钢轧机和国内设计制造的大型转炉设备在运行中出现的重大科学技术难题,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取得多项重要研究成果:1.宽带钢轧机辊形与板形的研究:建立了专用于辊系受载变形分析的特殊有限元模型,论文在第四届国际轧钢会议(法国)发表,并担任板形分会议主席。与武钢合作首创的“变接触支持辊”应用于武钢一米七冷连轧机、宝钢2030 冷连轧机及武钢一米七热连轧机,提高了板形质量、降低了轧辊消耗,应用效益显著,曾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冷轧工作辊使用性能和条件的研究:武钢由国外引进的一米七带钢冷连轧机频频发生工作辊辊颈与轴承粘结事故,经研究发现主要原因是原设计中存在轴承负载能力不足、润滑方式欠当、轴承座结构不合理等重要问题,得到国外设计制造厂家的认可,促使其改正了为武钢、宝钢提供的大型宽带钢轧机的设计,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3.攀钢120吨转炉托圈安全性研究:该托圈是支承及带动总重近千吨的转炉炉体倾动的要害部件,在主腹板中发现存在大量分布裂纹缺陷,经实测研究判定可继续安全使用,避免了因更换托圈而造成重大停产损失,十年实践证明结构正确,获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全国机械装备失效分析先进项目一等奖。研制的托圈应力分析及倾动机构动力学计算软件还应用于鞍钢180吨转炉新型托圈设计。4.攀钢120吨转炉主轴(直径800mm)失效分析:属20世纪70年代初期应用弹性系统振动力学及断裂力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生产中发生的重大零件断裂事故的先期工作之一,曾在行业范围内引起广泛重视,发表的研究报告有多种刊物转载。在国内外各类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有“A Specialized Finite Element Model for Investigating Controlling Factors Affecting Behavior of Rolls and Strip Flatness”,“Varying Contact Back-up Roll for Improved Strip Flatness”,“CVC Technology in Chinau2019s Largest Cold Strip Mill”,“Stress Analysis of BOF Trunnion Ring and Dynamics of Tilting Drive”,《新一代高技术薄带冷轧机的发展趋向》,《冷轧薄板轧机的板形控制性能分析》,《宽带钢热连轧机板形控制系统的开发》(均为第一作者)等60余篇。
个人荣誉
曾被国家科委及冶金部联合表彰为“六— 五”国家科技攻关“有重要贡献人员”及冶金部通令嘉奖为“深化移植引进技术工作中先进科技工作者”。1995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授予人民教师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