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是,这个故事压根儿不是武侠小说,而是大名鼎鼎、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

从哈利波特看武侠前景

哈利波特的父母被神秘坏人干掉,孤儿为父报仇,咬牙切齿、走遍天涯海角,最终来到【魔法学校】练功,预备成仙。这就是号称“自圣经以降,史上最畅销书籍”的故事骨干。

行文至此,不难想像读者们会生出一个疑问:“为何中英文学家的成长背景相差十万八千里,却会写出如此神似的故事?”莫非天下乌鸦一般黑,天下文章一大抄,原来十九世纪已经把小说写完了,剩下就是互相“借镜”了。然后,我们猜想出版人会得到这样一个深刻启发:“原来旧瓶装新酒也能畅销,是不是只要把杨过的蛤蟆功换成时光空间魔法,全真教改成霍华魔法学校,照样可以吸引眼球?”

以上全都是废话,我们只想弄明白,明明是相同骨干的故事:【孤儿为父报仇、寻寻宝、练练功、抱美女】,为何武侠小说以这样的故事作为骨干,会遭读者讥笑讽刺,冷笑谩骂,而【哈利波特】却会在华文读者中创下千万册以上的销售量?

是喜新厌旧的缘故么?是外国的月亮比较圆么?或者是流行的威力、网路的浪潮,这一窝蜂的热潮终于选上了【哈利波特】?

以上的问题有千百种答案,谁也说不准。然而不管答案是什么,都无法改变武侠小说凋零的事实。那么,身为一个武侠小说的创作者,我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为何类似的情节、相同的手法,放在哈利波特上可以造成热销,放在武侠小说上却会被人讪笑?这到底是什么原因?莫非真是武侠界后继无人?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从一个人身上谈起,这个人就是知名的文学大师,威廉.福克纳(WilliamFolkner,1949年诺贝尔奖得主)为例子,这位福克纳与其他诺贝尔奖得主不同,他的突破并不是体裁性的突破,他专注的主题并非是耸动的、解构的、政治性的,如同性恋、种族歧视、反暴政、求民主这些学院派酷爱的体裁,他的突破是在于文学表现的视角,在“喧哗与骚动”中,读者发现了许多的第一人称章节,而这些第一人称的“我”,实则并非同一人,有的是白痴、有的是坏人,而他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这种视角的突破带来了剧烈的冲击,使文学界得到了一次革命性的发展。

读者看到此处,当油然而生一个慨然;“无怪那位教授先生会认为武侠小说会有瓶颈,比起文学界来说,它的创新早已停滞啦!”倘使您真这样想,您对武侠的冷漠以及凉薄,当真让人心寒,二十馀年前,名家温瑞安在台湾联合报发表的作品:“请你晚一点动手”,便实验了福克纳的变换视角手法,故事叙述两男争一女的爱情故事,文中不断切换三人的视角与思惟,使传统的故事得到全新的生命力。那么,这既然是二十馀年前的创作,又是这么崭新、突破的创作技法,为何他们还会说:“武侠小说……创作成就已达巅峰,无论情节构思、创作技巧和写作风格,后人都难以超越,最多只能表面和简单地模仿……”

答案很简单,我猜,该篇报导的记者,或者是被采访者,其实他们根本就不看武侠小说了,在这个网路世代中,他可能早已去打高尔夫、去看达文奇密码,去看HarryPotter,或上互联网漫游去了,总之他的休闲生活早已脱离了武侠阅读圈,他们对金庸带有一种怀旧式的情感,然而他们也用金庸这两个字,为自己的武侠阅读划上了句点。更可怕的是,他们还宣称武侠小说的创作已经死亡了。这不啻谋杀了武侠小说最后挣扎的机会,将之放逐到无边黑暗之中。

鸡生蛋、蛋生鸡,到底作者与读者之间是如何相遇的呢?是先有读者,还是先有作者?抑或是先有作者,还是先有读者?我们该如何追本溯源呢?直追到史记、三国演义的诞生么?无论如何,我们都找不出正确的答案,我们只知道武侠的读者已经散去,武侠的创作者也已凋零,成了一片荒漠。

金庸成就了武侠,也终结了武侠,当“金庸”二字成为拒绝武侠的理由时,不啻是金庸自己的悲哀,也是武侠文学的悲剧。

前无去路、后有追兵--武侠的生机何在

没有任何一个文种会死亡,只有市场先死亡,文种本身才会随之死亡。


哈利波特 可能工作过的组织/机构/部门/团队:


哈利波特 可能工作过的同事:

粤ICP备17091748号-3 剧本杀复盘 剧本杀复盘 红酒 ChatGPT
传奇私服 阿斗复盘 邰谇是 剧本杀《达芬奇》复盘解析 mn你住在讶我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