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8月6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

1934年,考取浙江大学化学系。抗战爆发后,他随校内迁。

193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在重庆兵工署材料研究所工作。

1943-1946年,任浙江大学助教和讲师。

1946年,考取公费留美。

1947-1950年,在美国密西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任密西根大学研究助理。他的成绩在200名研究生中名列前茅,获得博士学位,并被推选参加荣誉化学会。

1951年,于同隐和爱人蔡淑莲冲破重重困难,从美国回国,回国后在浙江大学任教授。

1952年,院系调整,于同隐从杭州来到上海任复旦大学教授,在有机化学教研室工作,后来为配合全国各地的建设,国家决定从复旦大学抽调部分教师支援兰州大学等兄弟院校,有机化学教研室的大部分教授和一部分中年骨干教师被调走,以致造成有些课程停开的局面。这时于同隐出任有机化学教研室主任,在此较困难的条件下,他一方面培养青年教师,一方面整顿和建设实验室,编写了《有机化学》、《有机结构理论》等教材,翻译了《有机化学教程习题》。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开出了有机化学教研室承担的全部课程,以后又带领中青年教师逐步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1955年,任复旦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教研室主任。

1958年,任复旦大学化学系高分子研究所副所长。

1960年,任复旦大学化学系高分子教研室主任。

1978-1986年,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届、二十一届理事会理事。

1982年,任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研究所所长。

1987年,受聘中国纺织大学任兼职教授。

2017年2月6日10时56分,于同隐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仁济医院浦东分院逝世,享年101岁。

在培养中青年教师方面,于同隐踏实细致,殚精竭虑,提掖后进,甘为人梯。加之他平时谦虚诚恳,平易近人,赢得了广大教师的尊敬和爱戴。1982年,复旦大学根据需要成立材料科学研究所,于同隐出任所长。在此前后,高分子实验室进行了整顿和重建,大规模地更新了仪器设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并接近国外的先进水平。在人才培养和设备更新的基础上,自70年代末组织起较高水平的高分子科研工作。仅就80年代统计,在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两方面,获国家、部委、省市级科技成果奖的项目就有20余项,刊物上发表论文约200篇。

于同隐从事教育、化学工作50余年,在复旦大学创建了在国内外有较高声誉的高分子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他是高分子化学专业的博士导师、博士后研究站站长,由他指导毕业的硕士生有30余名,取得博士学位的有10余名;在读博士生8名;博士后研究人员2名。在培养研究生的工作中,于同隐充分发扬学术民主,鼓励并放手让青年人去闯,这对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成长很有好处。他培养出来的学生中不少人已经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有的已崭露头角。

于同隐,1917年8月6日出生于江苏无锡,中国著名有机化学家、高分子科学家和化学教育家,中国高分子科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复旦大学高分子学科的...


于同隐 可能工作过的组织/机构/部门/团队:


于同隐 可能工作过的同事:

粤ICP备17091748号-3 剧本杀复盘 剧本杀复盘 红酒 ChatGPT
传奇私服 阿斗复盘 邰谇是 剧本杀《达芬奇》复盘解析 mn你住在讶我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