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正是带着“写工农兵”、“为工农兵创作”的想法,于 1948年以满腔的热情来到哈尔滨机车车辆厂,一方面帮助工会工作,一方面深入到工人群众当中。三个月后,他写出了电影文学剧本《桥》。剧本通过工人阶级为支援解放战争而抢修江桥的感人故事,歌颂了他们在战争中克服一切困难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其中炼钢组长梁日升,铆工组长老侯,两个人物形象刻画得比较生动,显示出新中国第一代工人的气魄和精神风貌。剧本虽然在艺术上并不很成熟,但是因为它是新中国第一部正面表现中国工人阶级先进思想和业绩的故事影片,所以放映后获得社会上的普遍赞扬。有的评论说它“为人民影剧开拓了新的园地和新的道路”,“是新中国影坛上的一声春雷”。《桥》揭开了新中国故事片史的第一页。

于敏到本溪、石景山钢铁厂深入生活。他每到一地首先是参加工会的工作,举办工人训练班,组织报告会,为工人群众辅导,搞宣传活动,用他的话说是“为工人服务”。在大量的群众工作中,他与工人们结成了知心朋友。工人们的劳动精神和优秀品德常常使他感动得落泪,使他的思想感情起了更大的变化,在于敏的心里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愿望——去表现新中国第一代工人的劳动和斗争生活。于敏带着这样的心愿,1953年来到“鞍钢轧钢建筑工程公司”作党委副书记,自此他便在鞍山安家落户,长达二十余年。在此期间,他进行了许多社会活动,帮助市文联办工人业余学习班,组织大型报告会等等。他不仅和那里的各级领导干部有广泛的交往,而且虚心拜老工人为师。老英雄孟泰,全国劳模王崇伦都是他的知己,他还是工人家属模范王秀兰家中的常客。他常说“能入才能出”,“作家自身泡在生活里,反过来,又把生活泡在自己的心血里”。于敏正是这样热情地感受生活,认真地思考生活,又勤奋地表现生活。从1951年至1961年的十年中,他先后写了《高歌猛进》、《无穷的潜力》、《我们是一家》、《工地一青年》、《一个平常女人的故事》、《炉火正红》、《天外有青天》等电影文学剧本(其中拍成影片的有六部)。反映了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家属等各种人物及其生活面貌。在用电影的形式表现我国工人生活方面,他作了刻苦而大胆的探索。由于我国工业方面形势和政策的不断变化和他对生活认识的某些局限性,因此有些作品还不够成熟。对此,于敏并不后悔,他认为这些实践都为以后的创作积累了经验。


于敏 可能工作过的组织/机构/部门/团队:


于敏 可能工作过的同事:

粤ICP备17091748号-3
剧本杀复盘 剧本杀复盘 红酒 ChatGPT
传奇私服 阿斗复盘 邰谇是 剧本杀《达芬奇》复盘解析 mn你住在讶我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