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余修,父 鲁佛民、兄鲁伯峻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自幼受到革命思想的薰陶。小学读书时,在“五四”运动影响下萌发爱国热忱。1923年随父迁居青岛,就读于胶澳中学。1925年冬,由关向应介绍加入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胶澳中学团支部书记。同时,任共青团青岛地委委员。因从事革命活动被校方勒令退学。之后,由组织介绍返回济南。1927年考入正谊中学高中部学习,同时参加共青团 山东省委工作。
回济南后
1928年底调回济南,在《济南日报》主编《晓风》副刊,同时创办进步文艺团体“晓风社”。1929年 山东党团组织遭受严重破坏, 余修受到敌人注意。根据党组织安排,赴北平,在没有接上组织关系的情况下,每天出入于图书馆,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刊。1931年进入弘达学院高中三年级就读。“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积极参加各项救亡活动,广泛接触进步人士,撰写诗文,抒发爱国激情。随之被北平 中国大学吸收为旁听生,翌年考入该校国学系。“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中,他是 中国大学学生自治会负责人之一,参加北平市学联,主编《北平学联日报》,组织领导了北平文艺青年救亡协会的成立及各项工作,并在此基础上于1936年11月成立北平作家协会,团结群众,开展抗日救国工作。
入党后
同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离开北平奔赴陕北。9月到达延安,入陕北公学学习,担任学员队的党支部书记。两个月后,调延安“解放社”任助理编辑。1938年春,调回陕北公学,先后任该校第五、第十五、第二十二队主任。同年秋,调中共中央组织部行政人员训练班工作。1941年后,分别在延安行政学院、延安大学担任教育科长、教务主任、党总支部书记。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作为新华通讯社特派记者,到北平军调处执行部新闻发布组工作。曾编辑出版《北平解放报》三日刊。1946年全国内战爆发后,回到延安任新华通讯社总社秘书。1947年随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到达河北省 建屏县(现 平山县) 西柏坡,参加了中央工委召开的全国土地会议。会后,随华东代表团回到 山东,任中共 渤海区党委秘书长。
新中国成立后
余修参加 山东省首批新型高校的创建工作。1949年任华东大学教务长、党组成员,并担任时事政策授课任务。1951年,华大与 山东大学合校后,任山东大学副教务长、校党组副书记。1952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调任 山东师范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和山东省红十字会主席。1955年9月,任中共 山东省委文教部长。1956年8月任 山东省副省长,兼省高等教育局局长,并当选为中共山东省委委员。“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即遭到公开批判,受到不公正的对待。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经中共中央审查批准,推倒强加在他身上的诬蔑之词,恢复其政治名誉。1979年12月,当选为 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并任省政协党组成员。着有散文《往事集》和诗歌《扬帆集》、《鹊华诗草》以及《 余修文集》等。1984年12月25日,在参加中共 山东省委扩大会议时,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逝世。
(概述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