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洪元
朱洪元,物理学家。专长于粒子物理和核物理。对中国高能物理实验基地的建立、高能物理研究事业的发展和理论物理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
朱祖祥
著名土壤学家朱祖祥对土壤化学和土壤物理学有很深造诣,土壤化学环境和污染物的转化等方面有广泛的研究,为创建、发展浙江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环
朱道本
朱道本 简介朱道本,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家。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国家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规划专家顾问组副组长。
朱洪元在同济大学读书时就对物理学发生浓厚的兴趣。到曼彻斯特大学后转读物理系。曼彻斯特大学物理系有着光荣的历史,E.卢瑟福(Rutherford)和N.玻耳(Bohr)曾在这里完成他们划时代的工作。这时的系主任是P.布莱克特(Blackett)教授,他在原子核物理、宇宙线、射电天文学、古磁学、物理学在国防中的应用等多方面有杰出的贡献,并获得诺贝尔奖。朱洪元在布莱克特教授的指导下,在同步辐射及基本粒子两方面进行研究,并很快地显示了他在理论研究方面的才华,取得重要的研究成果,于1948年获曼彻斯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起,留校任物理系帝国化学工业科学基金会研究员,为期三年。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得悉美军在仁川登陆后,朱洪元即在10月中离英返国。1950至1957年,朱洪元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53年改称物理所、1958 年又改称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员,1957年至1973年,任原子能研究所理论研究室主任。1959年至1961年,朱洪元在前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员,并被选为1959~1965年该所学者会议成员。1973年后,朱洪元先后任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理论物理研究室主任(1973~1981)、副所长(1973~1984)、学术委员会主任(1981~1987),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主任等职。1961年,朱洪元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0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常务委员。1982年,朱洪元因“层子模型”理论,被授予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2年11月4日朱洪元在北京逝世,享年75岁。
在朱洪元刚入曼彻斯特大学物理系时,布莱克特教授提出一个想法:宇宙线中的高能电子在入地球大气层前,由于地球磁场的影响,已经放出辐射,在经过地球大气层后,是否会在地球表面上产生一个特大范围的光电簇射。朱洪元经过详细的推导及周密的考虑,得到后来被称作同步辐射的能谱、角分布和极化,指出由于辐射集中在沿电子瞬时速度十分小的一个角度范围中,实际上是不会产生特大范围的光电簇射的。对朱洪元的结果,人们最初不无怀疑,受布莱克特教授之托审稿的著名旅英印度理论物理学家巴巴(Bhabha)教授便是其中一位。对此,朱洪元成功地作了有说服力的答辩,并将研究结果于1947年写成题为“论在磁场中的快速荷电粒子放出的辐射”的论文,在英国皇家学会会刊上发表。相同的结果,由美国人J.许温格(Schwinger)在研究加速器中的电子辐射的性质中得到,于1949年在美国发表。他们的工作结果,至今仍被引用,是同步辐射应用的基础文献。
40多年来,朱洪元对所研究的问题的详尽周密的考虑与严谨的治学作风,丰富的学科知识与准确的科学判断,给他的助手及学生很大的影响,他在北京大学、原子能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以及各处的讲习班上所培养的青年学者及研究生中,有许多人后来成为各高等院校教学与科研的中坚和中国科技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学科带头人。
朱洪元1921年入和桥镇养初小学,1927年人彭城中学,1928 年冬转苏州东吴大学附中,1930年就读于杭州高级中学。1933年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德文补习班,1934年转入同济工学院机械工程系,1939年毕业。抗日战争爆发,朱洪元随学校内迁到昆明,毕业后先后任第五十兵工厂技术员、同济大学助教、昆明无线电厂技术员等职。1944年在昆明考取英国文化协会的机械工程留英资助,1945年留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