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采栋(1919年3月27日--出生于江西省奉新县。冶金物理化学家。1943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1949年获法国格罗布电化电冶高等工业学院博士学位。贵州科学院名誉院长、研究员。50年代主持高炉炼汞试验成功,从而大幅度提高了炼汞的产量和回收率;主持电解法制高锰酸钾的试验,在国内首次试制成功;主持竖炉制钙镁磷肥试验成功,从1958年起各地陆续建厂生产。多年从事有色冶金物理化学的研究,在湿法冶金酸性浸出液除铁理论方面,有较精辟的见解。在有色金属硫化矿焙烧产物的稳定区间问题上,提出了新的热力学处理方法。从事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冶金过程理论研究,在碳氮化钛形成及其对冶炼的影响方面,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独到见解,把化工冶金理论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1990年,徐采栋当选为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副主席,他作为一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一个在冶金理论和科研、教学上成就卓著的科学家,参与领导的一个以科学技术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参政党,继续为国家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效力。
正当改革大潮在东南沿海汹涌澎湃之时,九三学社却把着眼点放在缩小东西部差距,实施开发大西南战略。继《关于长江中上游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的建议》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后,1991年起,九三学社又把目标投向西南连片岩溶地区。
在大西南生活、工作了近半个世纪的徐采栋,对这块土地有很深的感情。他亲自率组并组织专家深入实地考察,行程万余公里,对该地区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诊断",提出了《大西南连片贫困岩溶地区脱贫与振兴经济建议报告》,建议把西南岩溶地区列入国家重点脱贫与开发计划,变单项扶贫和单项科技推广为智力扶贫和综合治理,走资源开发和环境整治相结合,农科教相结合,把扶贫开发工作转入到发展商品经济的轨道上来。国务院有关部门领导人认为九三学社提出的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为这些地区的开发和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九三学社的科技服务工作不断深入发展,受到江总书记高度评价的"三九"的合作("三九"合作分别指九三学社与四川广元市、山西临汾地区、内蒙古通辽市、即九广、九临、九通三地区的经济合作),使九三学社的科技服务工作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1996年9月,获"星火特殊荣誉奖"。
1997年,九三学社中央成立了"院士委员会"。徐采栋又出任了由几十名科技精英组成的高智力集团的领导。在他和有关领导的多方奔走之下,九三学社院士委员会,正在通过种种形式,为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1953年至1958年,徐采栋在贵州省工业厅先后任技术室副主任、主任、矿业处处长、工程师,省工业综合研究所研究员、所长、总工程师。1958年至1979年任贵州工学院教授、副院长兼冶金系主任,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1979年任贵州科学院院长兼冶金化工研究室主任。1983年任贵州省副省长,1997年,贵州省4所大学合并的"贵州大学",徐采栋被任命为贵州大学校长。他先后被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七届、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届、八届全国人大常委,现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