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采栋多年来一直从事有色冶金属物理化学的研究。在湿法冶金酸性浸出液除铁理论方面,有较精辟的见解;在有色金属硫化矿焙烧产物的稳定区间问题上,提出了新的热力学处理方法。他还探讨了钴、镍等第八族元素在置换和电极过程中的特殊行为。在这个问题上发展了电化学理论。近年来,他从事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冶金过程理论研究,在碳氨化钛的形成及其对冶炼的影响方面,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独到见解。徐采栋还对非平衡态理论研究的新进展极感兴趣,他认为以平衡态和可逆过程为研究对象的经典热力学,作为当前化工冶金过程物理化学的基础性理论有明显的局限性,他致力于用非平稀态统计物理、不可逆过程热力学方面的最新理论成就,把化工冶金理论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徐采栋在长期实践基础上,开始系统地构造冶金物理理论。他撰写的《汞冶金的理论基础》、《炼汞学》、《锌冶金物理化学》等8部专著及几十篇论文,在中国冶金物理化学领域产生很大影响。其中《炼汞学》一书是中国第一部有关炼汞的学术专著,《汞冶金的理论基础》、锌冶金物理化学》等书多次应要求再版,现在仍为冶金企业和院校学生的重要参考书。
徐采栋在冶金过程物理化学的学术主面有较深的造诣,填补了有色金属冶金理论的某些空白。同时,他他还从工业生产实际出发,主持和参加了许多冶金化工项目的科学试验,为开发和综合利用我国的矿产资源,如汞、锰、铝、锌、锑、钛等做出了显著贡献。他在高等学校任教多年,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国家培养了不少工程技术和科研、教学骨干。他还经常应邀到国内外和高等学校讲学,受到同行的好评。由于他做出了突出贡献,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荣获先进个人奖,197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徐采栋任副省长时,分管教育、科技和文化。工作千头万绪,他从抓教育入手。徐采栋真走遍全省各县、乡的小学、中学、大学。他看到:解放30年了,高校建设十分缓慢。教学楼、图书馆破破烂烂,有许多学校根本没有实验楼,再看乡村中小学,条件更差,危房率很高,许多孩子坐在破砖头上上课。
徐采栋计划给全省的高校修建"三大件":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要把全省中小学危房改建一新,让孩子们安心读书。
无论是"三大件"还是危房改造,都需要一笔数额巨大的资金。徐采栋马不停蹄地奔走于各主管机构,磨破了嘴皮子,逢人便讲这关系到子孙万代的百年大计。最后,终于落实两个亿资金。两个大工程矗立在贵州大地上,徐省长的口碑也留在贵州的百姓心中。
贵州是个有三四百万人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地区,抓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搞万人扶贫团,是徐采栋上任伊始的第一件大事。他自任扶贫团团长,组织贵州省的科技人员,用成熟的技术去培训贫困地区的农民。他们走乡村,进山寨,出主意,搞咨询,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推广良种、杂交水稻,改良土壤,大搞养殖……。扶贫团成效显著。1987年,中国科协在全国聘请二人介绍扶贫经验,徐采栋就是其中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