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微纳技术及其空间应用研究,在基于微纳技术的航天器功能部件微型化方面,研制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微型化、高性能的空间微系统并实现了在轨应用;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其他省部级科技奖6项等。获国家发明专利90余项,发表被SCI/EI收录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2部,译著2部。
翟婉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西南交通大学教授、高端院轮轨关系与维护研究中心主任
1985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机械系,1992年获博士学位。1994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8.07~09受邀到丹麦技术大学(DTU)讲学,1999年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校学术委员会主席,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成都市科协主席,国际轨道交通学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il Transportation(英国)主编。
长期从事轨道交通工程动力学研究,开拓了铁路大系统动力学研究领域。针对中国铁路大发展中轮轨系统动态安全设计的重大需求,在经典的车辆动力学和轨道动力学基础上,创建了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体系,建立了车辆-轨道统一模型,在国际上被称为“翟-孙模型”或“翟模型”得到广泛采用;构造了适合于大系统动力分析的快速显式数值积分方法,在国际上被称为“翟方法”;提出了机车车辆与线路动力性能最佳匹配设计原理及方法,主持开发了与之配套的仿真设计平台与现场测试系统;主持研究建立了列车-轨道-桥梁动力相互作用理论,开发了高速列车过桥动态模拟与安全评估系统。以上理论、方法与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我国铁路提速、重载运输及高速铁路工程领域,解决一系列工程技术难题,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均为第一完成人),其中一项成果入选2005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个人曾获得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创新奖、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全国工程科学首位)、以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路新春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首席研究员、高端院副院长
1984.09-1988.07 吉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士;1988.09-1991.01 吉林工业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1991.09-1994.03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材料科学与工程博。1994.04-1996.03,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博士后、讲师; 1996.04-2002.12,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副研究员;2003.01-2012.12,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研究员;2013.01-至今,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研究员。
从事微纳制造纳米或亚纳米精度表面制造技术领域的研究。获得国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9年)称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8年);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2001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8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