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念乔
方念乔,男,湖南岳阳人。198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1987年获巴黎居里大学博士学位后进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后流动站,1990年起留校任...
湖南岳阳人。198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1987年获巴黎居里大学博士学位后进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后流动站,1990年起留校任教,历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地质大学海洋地学研究中心主任、海洋学院副院长、国土资源部岩石圈构造和动力学开放实验室主任,并担任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常委、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地层分会副主任、海洋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过去全球变化研究中国委员会委员等学术职务。
方念乔的业务知识和研究领域比较宽广,涉及沉积学、大地构造学、岩石地球化学、古海洋学、古气候学、同位素地层学和第四纪地质学。他先后承担或主持国家自然基金会重大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攀登项目、部门攻关项目等10余项,海、陆两条地质战线均留下他的足迹。他在云南、贵州、湖北等地及欧洲的阿尔卑斯地区围绕特提斯演化的科学研究目标辛勤工作,并多次参加国内外在东太平洋、西太平洋、西印度洋、北大西洋及红海、鄂霍茨克海、日本海等边缘海组织的科学考察活动。主要成果包括:应用火山-沉积记录在特提斯岩石圈构造演化和多岛洋古地理格局再造中取得重要进展,建立了泥盆纪-三叠纪的4类洋底高原序列,提出古特提斯洋域石炭-二叠纪期间存在深部超级地幔羽活动并显著控制多岛洋演化的观点;应用古代碳酸盐岩和钙质壳体化石的氧碳同位数分析数据在层序地层和海平面变化的研究和造山带复杂格局的水温恢复工作中取得突破,系统批判了传统的氧同位素“年代效应”的论点,首次总结了层序地层体系和各类层序单元的氧碳同位素变化特征;综合应用微体古生物学、沉积学、矿物学、壳体元素化学和同位素化学等分析方法,在西太平洋-北印度洋表层热传输及其环境效应的研究和深海沉积对青藏高原隆升响应的研究中取得一批创新性成果,成功地将惰性气体同位素、热释光、壳体吸附Ti等沉积物的物理、化学指标应用于古海洋学和古气候学研究。方念乔教授发表论著70余篇(部),曾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一等奖及其他省部级奖励。
海洋地质是公认的在新世纪内大有作为的学科,中国地质大学以其在地球科学领域内雄厚的综合实力,近年来以“211工程”建设为契机,将海洋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纳入高速运行的轨道。1996年,方念乔在中国酝酿加入ODP(大洋钻探计划)、IMAGES(国际海洋全球变化研究)和InterRidge(国际洋脊计划)等一系列重要部署实施的形势下,根据国内外海洋地质发展的最新动态,在郝诒纯、王鸿祯等前辈地质学家的大力支持下,奋笔疾书,建议将海洋地质学科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战略规划。1998年一期“211工程”启动,当年正值“国际海洋年”,在汹涌的波涛声里方念乔正式受命,担任“海洋项目”执行负责人。从那以后的五年间,历史记录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从无到有、聚少成多,在海洋学科发展中的步步征程:1998年,与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等单位签署联合办学协议,承担“863”海洋高科技项目,参加南海和西太平洋区域地质和洋底多金属结壳调查;1999年,组建“中国地质大学海洋地学研究中心”,筹备和承担“973”国家重大基础项目;2000年,国内首台海底大地电磁探测装置在东海试验成功。“211工程”一期建设结束,“海洋项目”荣获集体奖。同年,“海洋地质”硕士学位点申报成功;2003年,“海洋地质”博士点、“海洋化学”硕士点建成,“海洋科学”本科生开始招生;2004年在首都高等院校中率先建立海洋学院。与此同时,海洋地学研究中心不断扩大同国内外海洋机构及国际组织的联系,参加多种类型的海洋联合考察活动,在甲烷气体水合物研究、大陆边缘动力学研究、西太平洋-北印度洋表层热传输研究、三维大地电磁探测技术开发、海底有机化学快速探查技术等方向取得重要成果,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博士生和硕士生。
方念乔,男,湖南岳阳人。198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1987年获巴黎居里大学博士学位后进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后流动站,1990年起留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