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提到的这个让他深受触动的故事便是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杨靖宇的英雄事迹。
《爱国者》以杨靖宇为原型,在此基础上融合其他抗日联军英雄的故事,讲述14年抗战背景下,地下党人宋烟桥(张鲁一饰)寻找传奇英雄颜红光,并最终成长为“颜红光”,带领各路爱国者奋勇抗敌的故事。该剧由龚朝晖执导,张鲁一、佟丽娅主演。
“该剧主人公做事严谨理性,不苟言笑,不喝酒、不抽烟,没有任何嗜好,像精密仪器一样。当他发现有那样一个传说中的英雄,留着大胡子,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跟江湖人都是朋友,呼啸山林,他想成为那样一个人,并且最终成为了那个人。然而他后来逐渐意识到,成为那个人的唯一结局就是以他的形象、他的名字去牺牲。”
汪海林摒弃了大多数抗战剧和谍战剧中千篇一律的“人设”,将主人公们置于一种哲学的困境中,不时面临人性的拷问和抉择。
“如何抵抗、如何打仗、如何消灭敌人都不是它最重要的主题,最重要的主题就是里面的设问,不断有战士问‘我们为什么而战?’他的回答是为自由而战,这就是该剧的主题——自由。”他说道。
发声者&改革派
“我们那个时候机遇比较好,但是整个编剧行业的薪酬体系和行规,也是我们那波编剧通过不断‘斗争’慢慢建立起来的。”汪海林说,“我印象中编剧的薪酬一直压着导演,比导演略高一点,但是比不过演员。当时一般红的演员跟比较红的编剧差不多,但是演员红了以后涨得快,编剧涨得慢,不过差距不是很大。当时大牌演员大概5万元一集,大牌编剧可以拿到2.5~3万元一集。”
他强调:“但是有一点,剧本完成以后,基本上是不改的。不管多大牌的演员,来了就照着剧本演,而且必须把词背下来,没有说改剧本的。”
在很多场合下,汪海林都抨击过一些行业乱象,如版权、编剧话语权等问题,是一位犀利的行业发声者。而针对近期出现的已完成的剧本开拍后被改来改去的现象,他认为近十几年中国影视行业推行过“导演中心制”“制片人中心制”,但一部作品最根本的剧作仍然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目前限制明星片酬有难度,因为它是个市场行为。如果只降低成本,那么只会拉高演员片酬占比。所以必须要改变购销机制,要通过确立‘剧作中心制’来撬动投资市场和购销市场。”他说道。
白一骢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改革派,他将灵河文化打造成了一个集编剧、导演、艺人、拍摄、美术、后期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闭环,核心制作方式被他称为“以编剧为主导的制片人中心制”。
“电视剧生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内容的结构非常重要。所谓编剧为主导,是指由编剧来带动整个骨架,再带动制作,然后配合导演完成一部剧。”他解释道。
他早就意识到,在电视剧创作生产过程中,制作环节是短板,剧本到了制作环节总是丢分。
于是,作为一个“流程控”,他在公司内部发起了“重塑剧本流程”行动,实行“前期全流程”开发,并着手研发制作管理软件系统,以此确保制作环节不丢分。
“可以拍出来的80分的剧本,一定好于拍不出来的90分的剧本。对于剧本来说,可执行性是第一位的。”他说道,“希望未来我们公司的剧本是概设和剧本相结合的,甚至再下一步,会把分镜也做进来。概设环节是一个确定审美的环节,让一部剧的审美在剧本阶段就定下来,之后各种团队去做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把整体风格延续下去,而不会出现走形。”
他表示:“一部剧开机之后编剧就没有功能性了,相当于一个闲职,没有功能性自然就没有地位。我们之所以做‘前期全流程’,就是希望将编剧的功能保留下来,让编剧参与到制作中去,因为他是这个作品的一个缔造者,并且能对制作和审美提出很多指导性的意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
推荐
文明
古罗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