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鸿章
楼主
李鸿章生平。
李鸿章(1823.2.15-1901.11.7),本名铜章,字渐甫(一字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安徽合肥东乡(今肥东县)磨店人。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
-
胡淑修
胡淑修(1047--1105)字文柔,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享年58岁”,庆云北宋词人李之仪之妻。胡淑修天资聪慧,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其父胡宗质,翰林院大学士,外祖父施元长曾经是汝州知州,祖......
-
商衍鎏
剩余:16时18分
商衍鎏(1875-1963),字藻亭,号又章、冕臣,晚号康乐老人,清代为广州驻防正白旗汉军人籍,后改称广东番禺人(民国后甚至1949年后),1875年生。著名学者、书法家。 189......
-
徐光启
二、中国著名数学家——徐光启
徐光启(沟通中西文化先行者)
徐光启(1562.4.24-1633.11.8),字子先,号玄扈,天主教圣名保禄,汉族,上海县法华汇(今上海市)人,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
-
吴一鹏
吴一鹏
吴一鹏 明(公元一四六o年至一五四二年)字南夫,号白楼,是苏州山塘街人。生于明英宗天顺四年,卒于世宗嘉靖二十一年,年八十三岁。明朝弘治六年(公元一四九三年)考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后来做了正德......
-
洪钧
洪钧(1839-1893),清末外交家。字陶士,号文卿。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同治年间中状元,任翰林院修撰。后出任湖北学政,主持陕西、山东乡试,并视学江西。1881年任内阁学士,官至兵部左侍郎。188......
-
陈德华
陈德华(1696-1779),字云倬,直隶安州人,清朝大臣。雍正二年一甲一名进士,授修撰,再迁侍读学士。提督广东肇高学政,旋调广韶学政。遭母丧归,未终制,召充一统志馆副总裁官。 陈德华为雍正二年状元,......
-
冯誉骥
冯誉骥(-1883年),字“仲良”,号“展云”、“崧湖”,晚年号“卓如”、“钝叟”,斋名为“绿伽楠馆”。少时,肆业于两广总督阮元创立的学海堂书院。清代道光二十年(1840年),领乡荐。道光二十四年(1......
-
梁士诒
梁士诒(1869~1933)字翼夫,号燕孙,汉族,广东三水人。祖籍为如今的佛山市三水白坭镇岗头村。光绪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参与袁世凯胁迫清皇室退位的活动,任袁世凯总统府秘书长、交通银行总理、财政部次......
-
周凯
周凯(1779-1837),字仲礼,号芸皋,清浙江富阳县城宜家弄人。少年时代曾向阳湖派领袖、散文家恽敬、张惠言学习古文。嘉庆十年(1805)成进士,殿试二甲,授翰林院庶吉士,继任编修、国史馆纂修、提调......
-
曹振镛
曹振镛(1755—1835),字俪生,号怿嘉,安徽歙县人。乾隆朝户部尚书曹文埴之子,魏武帝曹操之后。乾隆四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任翰林院编修,后升侍读学士。嘉庆初年,升少詹事,授通政使,累官至体仁阁大......
-
年羹尧
年羹尧,自幼读书,颇有才识。公元1700年(康熙三十九年)中进士,改庶吉士,授职翰林院检讨。曾多次担任四川、广东乡试考官,累迁内阁学士。......
-
苏轼
苏轼甚至在四六中也同样体现出行云流水的风格,他在翰林院任职时所拟的制诰曲赡高华,浑厚雄大,为台阁文字中所罕见。他遭受贬谪后写的表启更是真切感人,是四六体中难得的性情之作。......
-
纪昀
乾隆十九(1754年),纪昀等来了正科会试,考了第二十二名,会试后是殿试,殿试后揭榜,纪昀考了二甲第四。入选翰林院庶吉士。继授编修,开始了他的官宦生涯。......
-
钱名山
钱名山
钱名山(1875—1944),字梦鲸,振锽。世居江苏常州菱溪,是著名诗人和书法家,人称江南大儒。光绪二十九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官至刑部主事,后...
曹大步......
-
颜楷
颜楷
颜楷(1877-1927)学者、书法家。字雍耆。华阳(成都市)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被清廷派往日本攻读法政。归国后任翰林院编修加侍讲。民国建立.........
-
元廷
当婊子不忘立牌坊。为相两年后,他差使手下谄谀小人上“万民书”,要求元廷为桑哥“立石颂德”。忽必烈得知此事,对这个能为他敛财的“大狼狗”很支持,吩咐说:“民欲立则立之,仍以告桑哥,使其喜也。”为此,翰林......
-
和珅
和珅曾担任和兼任清朝数十个官职,封一等忠襄公和文华殿大学士,其职务主要包括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还兼任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纂官、......
-
方以智
方以智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龙眠愚者等,汉族,安徽桐城人。明末清初画家、哲学家、科学家。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授翰林院检......
-
慈禧
光绪六年(1880年),任武英殿提调官。慈禧身边的太监与清宫午门护军争殴,慈禧偏袒肇事的太监,下旨严惩守职的护军,陈宝琛上奏力谏,终于使慈禧收回成命,这件“庚辰午门案”一时轰动朝野。翌年,授翰林院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