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用激光照排系统成功地排出第一本样书《伍豪之剑》,软件系统调试成功。
10月,方毅副总理在北大呈送的《伍豪之剑》上批示:“这是可喜的成就,印刷术从火与铅的时代过渡到计算机与激光的时代,建议予以支持,请邓副主席批示。”10月25日,邓小平同志批示:“应加支持”。
时任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的江泽民同志给国务院几位副总理写信,主张抵制引进国外产品,拨款20万美元积极扶持国产系统,使王选和同事们的科研条件得到改善。
香港《工程与科学》杂志、香港《明报》在海外率先报道了王选研制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原理性样机的成果。
晋升副教授。
1981年(44岁)
主持研制的我国第一台计算机-激光汉字照排系统原理性样机通过部级鉴定。鉴定委员会肯定系统“在汉字信息压缩技术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激光照排机的输出精度和排版软件的某些功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艰苦紧张的科研压力使陈堃銶罹患直肠癌,好在手术后癌细胞没有扩散。王选只照顾了一个月就投入科研工作,陈堃銶一年后也回到第一线,继续负责软件的研制,紧张程度和承受的压力丝毫不亚于手术前。
1983年(46岁)
北大“汉字激光照排项目”被纳入全国印刷技术装备发展“六五”规划,获得印刷专项支持。
华光II型系统研制成功,原来的小规模集成电路用中大规模集成电路及微处理器取代,使照排控制器体积缩小,输出速度加快,可靠性提高,并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照排和大样输出合用一个照排控制器,因而更加实用。
北京大学在原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研究室的基础上成立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王选任副所长。
获1983年度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1984年(47岁)
华光Ⅱ型系统在新华社进行中间试验。王选和科研人员攻坚克难,使系统顺利达到实用要求,至1985年鉴定会前共排印《新华社新闻稿》88期,《前进报》12期,约1200万字,并生产系统8套。
特批晋升为教授,获1984年度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
1985年 (48岁)
高分辨率汉字字形发生器、照排机和印字机共享的字形发生器和控制器获得2项国家专利(与吕之敏等)。
华光Ⅱ型系统通过国家级鉴定和新华社用户验收,会上郑重宣布该系统是我国研制成功的一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科研项目,开创了我国印刷技术发展史上的新纪元。
华光Ⅱ型系统当选1985年中国十大科技成就,并作为当时中国为数不多的高科技成果,参加日本筑波万国科技博览会。
华光III型系统问世,主机由小型机换为台式机,体积更小,稳定性更强。是我国第一个科技排版系统和大报排版系统,获首届全国发明展览会奖。首批系统提供湖北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和铁道出版社使用。
获国家经济委员会突出贡献表彰。
1986年(49岁)
电子部主持通过“华光Ⅲ型系统设计生产定型及科技版软件鉴定”,认为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最大亮点是由陈堃銶带领团队研制完成的科技排版软件:“与国外同类软件相比,该软件在功能、灵活性、方便程度等主要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其中汉字化学式排版软件国外尚无商品出售,是一项重要成果。”
《经济日报》社率先购进华光Ⅲ型照排系统,其《中国机械报》首先试用出报。12月30日,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别了,铅排》。
华光III型系统获第14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金牌。
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1987年(50岁)
作为唯一发明人,“高分辨率字形在计算机中的压缩表示”获得欧洲专利,编号EP0095536。由于1982年申请时,我国内地没有申请国外专利的相关法律,该专利是在钱伟长先生协助下,通过香港的黄金富先生辗转申请的,电子部张淞芝先生协助沟通。王选是我国第一位欧洲专利获得者。
5月22日,《经济日报》采用华光III型照排系统,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张计算机屏幕组版、整版输出的中文日报。12月,系统在《经济日报》社通过验收。
研制成功以微机为主机、照排控制器为TC86的华光Ⅳ型系统,交国家经委文印处使用。字形复原速度达到每秒710字,并具有强大的、花样翻新的字形变化功能。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华光Ⅳ型排版软件获北京地区优秀软件一等奖。
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