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你们提到的这种宗教性、精神性,我觉得主要来自于他们作品里的三个悖论、或者说矛盾。首先是时间上的悖论。就像奇岚说的,他们很多作品的存在都很短暂,但这种短暂又跟永恒、长久有一种关系。我一开始想到这点是因为这些作品通过摄影、通过照片得到了永久保留,但现在我觉得不只如此。他们选择的干预对象往往带有永恒的意象,比如自然、比如大楼,这些给人的印象都是特别长久的,恰恰是人们觉得不会改变的。正是因为这种预设,他们的干预才会那么的出人意料。他们把规模庞大的东西做得很短暂。这种矛盾带有一种力量,它会启发我们去想,永恒的不一定永恒,短暂的存在也有价值,等等。

第二点我想提巫鸿老师的“纪念碑性”这个概念。其实那些国会大楼、中央公园,本身是有一种纪念碑性的,因为它们的规模。Christo做的东西也像纪念碑,包括刚才梁老师提到的,要从很远的距离、以巨大的角度才能全景式地看到。纪念碑的共通之处在于,它们从体量上压倒你,让你无法去完整地感受,然后才能制造出力量和神秘感。Christo针对这些具有纪念碑性的对象,介入了它们,消解了原来我们已经习惯的纪念碑,变成了他自己构建出来的东西,而且还是带有点玩笑式的,然后同时又是传统意义上美的、宏大的。这也包含着一种矛盾。

第三个矛盾是他的手法:包裹、覆盖,这种手法很有趣。艺术通常是展示(display)、展现(present),但他用的是掩藏(conceal),这会带来一种美学上的、有点神秘的感受。Christo用掩藏的方式来打开(open up)他们的艺术。

另外还有一点,他干预完了就退出了,原来的还给原来的。这跟很多艺术家也不一样,尤其不同于典型的社会参与艺术家,后者都是要改变社会、改变世界的。但Christo和Jeanne-Claude所用的象征性的手段,让人们可以享受它,哪怕是短暂的,只给了大家一小段时间,就像一个梦一样。他们并没有很狂妄的要去改变世界。这里面呈现出一种类似社群的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可能性,或者说得更大一点,带来一种新的场域、环境,让你去玩,去建立一种新的关系。这些作品本身是纯粹的,非常美的,这种美又可以裹挟你、包裹你。

最后我说一点对中央公园那件作品的感受吧。我看《The Gates》这件作品,第一反应就是J. D. Salinger的那部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在小说里,也是冬天,中央公园的水塘、野鸭子,这些意象塑造出的中央公园让我印象很深。它也包含了Salinger对都市、对当时社会形态的思考。我自己去过几次中央公园,记忆中那是一个特别有活力的地方。Christo做的这些门,其实是进一步强化了中央公园所处的这些城市更新啊、现代化啊、反正大家很流行讲的很多化。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他并没有一定要打破或挑战某种固有观念。b叔怎么看?哈哈你翻译的《冬日笔记》里有没有提到中央公园?

仪式感,宗教,自由与占有

短暂与永恒,悖论,纪念碑性

btr:

我想施老师提到conceal的时候,就是在说显露、隐藏与美之间的关系。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一句:犹抱琵琶半遮面,恰恰展现了这些之间的关系。疫情期间有人觉得戴了口罩,人变得更美了,这也体现了隐藏、显露和美之间的关系,哈哈哈。

大家刚才提到的宗教性,包括顾灵说的非常好玩的“一生只有一次水上行走的机会”,在《The Floating Piers》这件作品上表现得很明显。耶稣水上行走是《圣经》里很有名的一段故事。故事是这么说的:


巫鸿 可能工作过的组织/机构/部门/团队:


巫鸿 可能工作过的同事:

粤ICP备17091748号-3 剧本杀复盘 剧本杀复盘 红酒 ChatGPT
传奇私服 阿斗复盘 邰谇是 剧本杀《达芬奇》复盘解析 mn你住在讶我心里